经验交流
建湖:有爱无“碍”,“救”在身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和江苏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精神,持续提高救助政策知晓度和群众满意度,5月以来,建湖县积极开展多形式的“苏扶助困救在身边”社会救助宣传月系列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和落实社会救助政策,让社会救助“触手可及”。
线下宣传广覆盖政策解读暖民心。织密织牢社会救助政策“宣传网”。联合10余家社会救助成员单位在县城各大广场、政务服务中心及分中心、县镇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救助政策宣传点,通过悬挂宣传横幅、陈列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答疑解惑等形式,全面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了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申请条件、申办流程、求助渠道,重点对当前群众关心的服务类救助、“一件事”改革、容缺审批等热点话题进行详细的解答,让群众清晰直观地知晓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确保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已累计开展现场解读宣传活动7场,发放宣传折页2000余份,依托村居便民服务中心、基层民政工作服务站等阵地张贴政策解读海报248张。
线上宣传同发力数字赋能提质效。加快深化救助业务数字赋能。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救助政策宣传更便捷、更高效。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社会救助政策解读专栏,通过“一图读懂”等方式向广大群众直白地解读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各项救助政策;推广“惠民政策二维码”,逐一梳理社会救助“一件事”所涉及的服务事项,发布各类救助业务操作指南,实现救助业务“码上知”“指尖办”“随时办”;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加强信息沟通,在救助申请、受理、确认等关键环节,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及时告知申请人有关进度,确保公开、透明、及时。
入户上门解难题主动发现兜底线。构建主动发现网络,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开展民政干部走基层活动,同时吸纳老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共同参与救助服务,落实主动发现、巡访探访、政策宣传责任,突出群众遭遇急难问题的信息收集和上报,前移救助关口。走访结合集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重点工作,全面查纠扩围增效、“单人保”、渐退缓退、收入扣减、刚性支出抵扣、财产豁免等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走访实现全县248个村(社区)全覆盖,主动发现并纳入救助保障72人,实现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盐都:从“养老”到“享老”!
绘就“银发”幸福晚景网
“咚咚,咚咚咚……”近日,记者走进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老年大学教室便被一阵鼓声吸引,一群老年学员正在表演非洲鼓,身体随着节奏尽情摇摆,充分展示了老年人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热爱让人永远年轻。盐都区老年大学开设多个专业班,涵盖诗词、书法、绘画、声乐、舞蹈等文学艺术班,二胡、葫芦丝、电子钢琴、古筝等乐器班,智能手机等新科技班,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淮剧、中医、太极拳班。同时,积极举办养生保健、急救知识、书画观摩、消防知识等讲座,满足学员们接受最前沿知识和养生保健的迫切需求。
2025年全国两会上,“银发经济”“智慧养老”成为高频热词。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是老龄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银发经济的崭新机遇。近年来,盐都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难题,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努力发掘“银发经济”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推动银发一族生活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稳稳托起幸福“夕阳红”。
聚焦老年群体“急难愁盼”,倾力打造“都·享福”养老服务品牌,在盐城市首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1+2+N”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建成国投健康长者公寓、盐都区复馨颐养院等一批高端医养结合项目,实现区域养老资源互联互补,医养康养融合发展。
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生态金名片,大力拓展“候鸟式”养老业态,倾心打造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康养基地和6条康养旅居路线,建成生态康养S125旅游黄金带、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康养基地、蟒蛇河康养廊道,已与全国32家城市签订旅居康养协议,累计接待旅居康养老年人158批次6594人次。
精心打造“鲜之都·盐都”名特优农产品矩阵,聚焦营养保健核心需求,依托心思源、涛生药业等龙头企业,做强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中医药材与保健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扩大盐都健康绿色食品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
“银发经济”关乎民生需求,孕育发展机会。盐都自主研发的“智慧养老智能审单系统”荣获“数字盐城”应用场景应用案例一等奖。携手东山精密、康佳电子、得润电子等一批上市公司、行业龙头,拓展老年智能手机、智能视听、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有力延伸了产业链条,推动了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一线传真
响水:政策宣传解民惑 社会救助惠民生
近日,响水县民政局在滨江路步行街组织开展以“苏扶助困 ‘救’在身边”为主题的社会救助政策集中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力度,发挥社会救助工作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作用,切实打通民生保障“最后一米”。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发放政策折页、架设宣传展板等形式,吸引来往群众前来参观咨询。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事务等条线工作人员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残疾人“两补”、困境儿童、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政策。活动共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现场咨询80余人次,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针对各项救助的申请受理、审批程序等关键环节、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工作人员用心用情为群众答疑解惑,推动社会救助政策深入人心。一位前来咨询的群众感慨道:“以前我们对政策不了解,现在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才清楚原来政府出台了这么多便民政策,真是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
大丰:一场“走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奔赴
晨风裹着暖意,大丰区社会福利院的院门向公众敞开,这场以“走进来”与“走出去”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通过春游踏青、公益服务、文艺互动等环节,推动老人走向广阔天地,也邀请社会力量走进养老生活,打破传统养老机构与公众之间的“双向破壁”。
春游踏青。清晨,十余位老人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前往施耐庵公园。轮椅与步行组成的队伍缓缓穿行于林荫道,有人驻足观察抽芽的柳枝,有人俯身轻嗅新开的花朵。行至观景台时,恰逢幼儿园春游队伍途经,“黄帽子”与“红帽子”不期而遇,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驻足,清脆的“爷爷奶奶好”如鸟鸣般在林间荡开。
公益服务。春游归来的院里,专业修脚师们已摆开架势,带着消毒器械与中药泡脚包入驻活动室。热气蒸腾的木盆前,老人们舒展双足闲话家常,志愿者边修剪厚茧边科普日常护理知识。这种“把服务送上门”的模式,既解决了老人外出不便的难题,也让社会公益力量更直观地理解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
文艺互动。午后阳光斜照进活动室,观众席渐次坐满。燕之楠姐妹舞蹈队以《喜洋洋》《拔根芦柴花》等经典民乐开场,二胡的悠扬与笛声的清越交织,台下的老人随着节奏轻轻颔首,民族舞引得多位老人跟着节拍轻晃身体。永恒经典团队用《洪湖水浪打浪》《母亲》唤醒老人们的青春记忆。
合影留念。夕阳为福利院的院墙镀上金边,这场开放日活动如同一个双向打开的窗口:当老人走向公园、广场、市井烟火,社会也得以看见他们依然活跃的身影;当志愿者、艺术家、普通市民带着温度走进来,平静的院落便生长出无限可能。这场“走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奔赴,老人们不再是被“供养”的客体,而是能赏春光、享艺术的生活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