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要闻
市民政局召开“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创建工作表扬会
4月27日上午,市民政局召开“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创建工作表扬会,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连倩出席会议并讲话。
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拼搏奉献,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保障民生成绩突出,服务大局成效明显,改革创新勇于突破,强基固本培优聚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2次荣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在全省高质量考核中连续3年获得Ⅲ类地区第一等次,在全市高质量考核中连续2年获得第一等次。
全市民政系统将再加压、再加力、再加速,发扬勇登攀、争一流的精神,保持奋力拼、迎难上的劲头,争取更大荣光、更好成绩。
强化思想引领,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认识民政工作的初心使命,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认识民政工作的地位作用,提升发展温度,擦亮价值底色,让人民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从“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中认识民政工作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广泛凝聚民心、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同心向党、齐心奋斗的生动局面。
昂扬精神状态,激发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心定力,始终坚定变中求进、稳中求进的信心,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形势任务变化的不确定性。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新锐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推动民政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勇争一流,继续书写盐城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实现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超越,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体现到履行岗位职责上。实现干事创业能力的不断超越,织密兜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持续推进“盐年益寿”幸福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婚俗殡葬领域改革。实现组织保障水平的不断超越,做好“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凝聚民政系统干事创业的正能量、精气神。
会议宣读了关于表彰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的决定和表扬“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决定,4个先进集体和18名先进个人受到表扬,5名同志进行了交流发言。
市民政局领导班子成员,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各直属单位班子成员参加会议。
工作动态
市民政局召开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工作
视频会议
4月13日,市民政局、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召开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贯彻省民政厅、省消防救援总队有关部署要求,深刻汲取河北承德“4·8”养老院重大火灾事故教训,全面部署加强我市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工作。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连倩,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牟志爽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强化政治自觉,深刻汲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抓安全生产工作的政治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始终保持“成绩每天归零”的危机感、“眼睛瞪得大大”的敏锐性和“处处履责于行”的硬担当。要突出严快细实,全面摸清底数,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联合消防救援、住建、供电等相关部门开展执法检查,会同属地加强定期巡查检查,突出排查整治重点,实现100%全覆盖。要健全长效机制,把此次排查整治与巩固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结合起来,着眼常态长效,强化机构安全管理,加强消防设施配备,优化机构空间布局,深入推进安全培训,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要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各级领导责任、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加强与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常态化联合监管执法机制,持续凝聚齐抓共管工作合力。
牟志爽通报了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国恩老年公寓火灾事故有关情况以及赴各地检查发现的问题,强调务必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两个至上”理念,深刻吸取火灾事故教训,畅通消防“生命通道”,整改高层建筑消防隐患,严格管控动火作业,格外关注电气安全,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全力维护民政服务机构消防安全形势稳定。
会后,市消防救援支队为参会人员及全市养老机构负责人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并观看警示教育片。
市民政局班子成员、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供电公司相关处室(部门)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各县(市、区)民政局(社事局)、相关部门和单位、养老机构负责人等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经验交流
响水:以“党建+”为笔 绘就民生“同心圆”
近年来,响水县民政局党组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新路径,聚焦“一老一小一弱”群体需求,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新动能。
“党建+养老”,银龄守护更有温度。响水县民政局党组充分发挥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将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与全县所有养老机构建立挂钩联系点,督促指导机构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广泛征求老人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养老机构的问题。组织全县优秀社会组织与各镇区建立结对巡访关爱,充分发挥镇村党员干部、助老员、网格员的作用,按照每周至少巡访1次、电话2次的频率,对重点空巢独居老人巡访关爱,深入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和需求,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
“党建+未保”,成长护航更显担当。全力打造“爱心守护·呵护成长”服务品牌,以项目为抓手,为全县3050名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明确一名“爱心守护人”,在全县155个村居设置专职儿童主任,组织全县民政系统党员干部与全县155个村居定点联系,形成县、镇、村、组四级关爱网络,按照每月上门不少于1次、上门服务时长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围绕儿童居住环境安全、身体健康状况、监护人家庭教育状况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关爱服务工作,目前已累计走访关爱8600余次。
“党建+救助”,扶弱济困更具实效。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社会救助工作全过程,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当好政策宣传员,利用社会救助宣传月活动契机,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发放宣传折页3000余份。引入数字民政平台,集聚人社、医保、教育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困难群众“一键申报”、救助资源“智能分配”,推动救助主体从政府“单打独斗”向多元力量“协同发力”转变,有力促进了从“弱有所扶”到“弱有众扶”的跨越式发展。
一线传真
阜宁:“爱在阜宁”婚恋服务激活“甜蜜经济”
在推动婚俗改革与婚恋服务提质的进程中,阜宁县民政局积极打造“爱在阜宁”婚恋服务品牌,主动作为,通过搭建信息桥、互动桥、认知桥,多措并举破解青年婚恋难题,激活“甜蜜经济”,助力居民追求幸福生活。
“姻缘角”:搭建信息金桥 邂逅美好情缘。走进阜宁县城市广场、条河等地的民政综合服务站,喜庆的大红色“姻缘角”格外引人注目。为确保“姻缘角”发挥实效,阜宁县民政局组建了由“官方月老+公益红娘+热心长辈”组成的专业牵线团队。官方“月老”依托专业资源,为单身人士提供精准匹配服务;公益红娘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促成一次次美好相遇;热心长辈则分享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年轻人的情感之路提供建议。自“姻缘角”设立以来,阜宁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严格审核信息真实性,打造了公开、可靠的婚恋信息交流平台。
相亲会:构筑互动鹊桥 碰撞浪漫火花。相亲活动是阜宁县民政局婚恋服务的另一大亮点。该局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节日相结合,在元宵节、三八妇女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各类主题相亲活动。此外,阜宁县民政局还特别设置了家长相亲专场,为父母们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相亲活动,不少青年不仅收获了爱情,还拓展了社交圈子。这些活动既丰富了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推进婚俗改革营造了良好氛围。
婚恋课:铺设认知心桥 奔赴美满婚姻。为帮助青年更好地经营感情、维护婚姻,阜宁县民政局推出了一系列实用婚恋课程。通过公益创投项目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定期开展涵盖婚前辅导、离婚调解、婚姻关系调适等全方位的婚恋指导服务。课程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律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社工等担任讲师,内容涵盖恋爱技巧、有效沟通、婚姻家庭责任等多个维度。讲师们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互动体验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帮助学员深入理解情感心理,掌握沟通技巧。
亭湖:创新利用二维码 地名服务智能化
自盐城市亭湖区2023年被列为江苏省“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以来,区民政局聚焦地名管理智能化转型,以“小二维码”撬动“大治理”,通过标准化赋码、数字化共享、品牌化运营,推动地名服务从“静态标识”向“动态治理”跨越,探索出“一码链城乡、一网惠民生”的乡村地名服务新范式。累计规范命名乡村道路125条,制作智能二维码路牌242块,实现地名信息“一码集成、一网通办”,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赋码入牌,打造地名“数字身份证”。全域编码,夯实数据底座。对全区5100条地名及兴趣点进行“地毯式”采集,依托遥感测绘与GIS技术构建“数字一张图”,集乡村地名信息于一体。利用二维码技术,为每条道路赋予唯一编码,生成含导航定位、文化故事、公共服务等信息的二维码“数字身份证”,实现“一村一档、一路一码”。功能集成,拓展服务场景。在便民服务方面,扫码可查询实时公交、景点导览、水电缴费等20余项功能;在文化传播方面,嵌入“丹顶鹤湿地传说”“铁军红色故事”等78条地名文化短视频;在应急响应方面,关联气象预警、防汛避险路线,提升乡村安全治理能力。
破立并举,构建标准化治理体系。清单整治,破解历史顽疾。针对黄尖镇等区域因行政区划调整导致的“一地多名”“洋怪地名”问题,通过专项排查,梳理道路路名清单,借助二维码技术,制定统一的地名命名规则和标准,并将这些规则和标准融入二维码信息中,实现道路规范标准命名更名工作,推进地名规范标准化管理。全周期管理,强化规范约束。开发“二维码路牌智能管理系统”,对地名命名、变更、注销实施全流程线上审批;建立多部门联合评审机制,由民政牵头,住建、文旅等8部门协同审核,确保命名合规性与文化延续性。
多元共享,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分级赋权,破除信息壁垒。搭建“地名二维码管理平台”,打通民政、公安、工商等8个部门数据接口,实现门牌信息等数据多部门之间“一码共享”。推行分级扫码权限,市民刷码可进入城市信息导视服务平台,查询公共服务信息;民警刷码可直达警务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采集;工商部门刷码,可获取企业信息;水电煤等单位刷码后,能查询该房屋的相应信息。跨界融合,赋能产业发展。在文旅融合方面,二维码中嵌入“红色研学”“湿地观鸟”等6条精品路线导览功能,带动沿线农家乐增加收入;在电商联动方面,扫码跳转“盐东羊角椒”“黄尖菊花茶”等地理标志产品购买页面,助力农产品扩大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