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资讯 > 基层动态

阜宁民政书写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新答卷

发布日期:2025-10-10 18:16 [ ] 浏览次数:

在阜宁县的田野河畔、村落边缘,一座座界桩不仅是划分行政疆域的标识,更是承载地域记忆的“文化锚点”。近年来,阜宁县民政局紧扣“乡村著名行动”,以界桩为核心抓手,深耕“护桩固基、探史寻脉、传脉赋能”三维路径,将散落的地名故事串联成线、织成画卷,让沉默的界桩成为唤醒乡愁、助力振兴的生动载体,书写出基层地名文化保护传承的鲜活答卷。

“护桩”筑基:守牢文化根脉的“地理锚点”

界桩是地名文化的物理载体,阜宁县民政局从精细化管护入手,让每一座界桩都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四级管护,责任闭环。建立“县民政局管面、镇(街)管线、村(居)管段、管理员管点”的四级责任体系,为每座界桩配备专属管护员。三灶镇蒯东村管护员老王曾第一时间发现被农用三轮车撞损的界桩并协助修复,避免边界纠纷。

精细维护,擦亮标识。将界桩维护视作文化标识保护,定期开展清理、描红等工作,确保标识清晰可辨。曾有外地司机因看到醒目的界桩标识顺利找到方向,界桩不仅是行政分界,更成为乡村道路上的“导航标”。

动态监测,化解隐患。依托镇村网格力量,建立界桩动态监测台账,对自然损坏、人为破坏等情况实时跟踪。在阜建线交界地带,曾因灌溉用水引发村民分歧,管护员联合相关部门依据界桩位置和规定及时调解,化解矛盾,让界桩成为维护边界和谐的“稳定器”。

“探史”赋能:唤醒沉睡的地域文化记忆

阜宁县民政局组建“界桩+地名”文化挖掘小组,深入乡村采风、查阅档案,梳理出一段段鲜活的地域历史。

挖民俗故事,还原历史场景。围绕渔深河、射阳河、串场河等界桩周边河道,挖掘“银鲶鱼镇水”“唐太宗马陷淤泥河”等民俗传说,还原南宋盐场煮盐、明清漕运繁华的历史场景。

寻红色足迹,传承英雄精神。深入挖掘界桩周边的革命事迹,让界桩成为红色教育的“实景课堂”。

梳发展脉络,记录乡村变迁。从界桩关联的村落名称变迁中,梳理行政区划与产业演变史。在十灶村,通过6B界桩串联起“盐灶煮盐—洼地治水—现代农业”的发展脉络;在洋桥村,依托10B界桩还原苏北灌溉总渠开挖、“洋桥集市”兴衰的时代记忆,让地名成为记录乡村发展的“活档案”。

“传脉”聚力:让地名文化照亮乡村振兴路

阜宁县民政局以挖掘成果为基础,在全县开发出17条地名文化研学路线,让地名文化传承从“静态档案”走向“动态体验”,切实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

打造地标,留存乡愁记忆。在8C界桩所在的方黄村,结合村牌、乡愁广场建设,将界桩与“方黄村”地名文化景观联动,打造村民与游客的“乡愁打卡点”,这既是“乡村著名行动”中“建设乡村地名文化展示设施”的具体实践,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文化内涵。

融入生活,延续文化符号。推动承载乡村记忆的“巢凤路”、革命文化元素的“新师路”、历史传说的“马良路”等地名落地,将历史内涵、地方特色与村落地名发展深度结合;在凤谷村保留能仁寺、仪凤桥等与“凤谷”村名相关的古建,让地名文化符号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切实打造新时代乡村好地名。

赋能发展,推动产文融合。以界桩关联的地名文化为依托,践行“乡村著名行动”中“地名+生态资源+旅游线路”“地名+产品”的发展模式,在穆沟古村以“穆沟”村名为核心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将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讲述地名故事,打造“益林酱油”“硕集西瓜”“马家荡螃蟹”等“乡字号”特色品牌,让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从“护桩”筑牢文化根基,到“探史”激活乡土记忆,再到“传脉”赋能乡村发展,阜宁县民政局以小小界桩为独特支点,精准实施“乡村著名行动”,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桩护文、以文促产、以产兴村”的基层实践路径。这不仅让沉淀于地名中的历史文脉重新焕发生机,更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持续动能,生动谱写了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时代新篇。

来源:新华网

来源:市民政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