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阜宁:传讲红色地名故事 助推“乡村著名行动”
为弘扬阜宁红色地名文化,赓续地名文脉,近日,阜宁县民政局联合县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宣讲团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红色地名文化故事系列宣讲活动。
细排查深挖掘,固化红色印迹
阜宁有着繁茂的地域文化,红色是阜宁的鲜明底色,阜宁县以烈士命名行政村、路、桥和学校达15个,红色遗存共88处。为传承弘扬阜宁红色地名文化,阜宁县民政局在仔细排查现有红色地名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名中深藏的红色资源,近年来,积极组织申报省级红色地名工作,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芦蒲烈士陵园、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新四军第三师师部旧址、阜宁县烈士陵园、益林战役纪念馆等6个红色地名分别列入江苏省首批和第二批红色地名中,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在此次“乡村著名行动”中,阜宁县民政局通过这些固化的红色印迹,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让红色地名文化永放光芒,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强宣传抓传承,铭记革命历史
阜宁县民政局以“乡村著名行动”工作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红色地名文化进社区、进校园宣传活动,为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们讲述阜宁地名的历史和背后的革命故事,有效发掘红色地名中蕴藏的精神力量。
在板湖镇孔荡村、益林镇兴杨居委会等社区,民政局地名办的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介绍了本地以烈士命名的村由来、历史沿革及文化内涵。县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讲述了《一座纪念塔》、《一颗子弹》等红色地名故事,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故事,不仅加深居民们对红色精神的领悟,还让更多群众记住了红色地名。
在益林镇益北小学,老师和同学们早早在教室静静等候宣讲团讲解员的到来,县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讲解员为学生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红色地名文化”宣讲课,讲解员带领大家一起观看《“阜宁红”奏响融和发展交响曲》文化短片,然后为学生们讲解了阜宁地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和红色故事,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家乡的文化底蕴,引导孩子们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勉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展红色地名文化进社区、进学校宣传活动29场次,参与群众和学生2560多人次。
重推广树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地名文化宣传进村居、进学校活动动员会上,县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勉励宣传团成员,要通过讲好群众身边的红色地名故事,挖掘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展现乡村地名的风貌,让乡村地名“有来头、有内涵、有品位”。在红色地名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宣传活动中,通过向基层群众和学生发放宣传单、现场讲述等方式,普及《地名管理条例》,推介“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讲解蕴含在地名中的历史故事,广泛发动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采集上传各类地名及兴趣点名称,为推动“乡村著名行动”奠定坚实队伍保障。通过与文旅、农业产业融合,打造“地名+文化旅游”、“地名+农副产业”等特色地理标志产品,塑造乡村地名公共品牌,赋能乡村文化和产业发展。
下一步,阜宁县民政局将持续宣传红色地名文化故事,扎实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推动红色地名文化传承和保护,开展“用地名讲故事”、“用地名作推介”、“用地名送祝福”等地名文化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在地名中的美好寓意与期望,有效赓续地名文脉、留住乡愁记忆,进一步扩大阜宁地名文化影响。
亭湖:聚焦“一老一小” 用心用情托起“朝夕美好”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解决好关乎“一老一小”的现实问题,不仅关乎家庭自身的幸福和睦,更涉及社会民生福祉。近年来,盐城亭湖区聚焦“一老一小”,积极探索以政府主导,企业、社区、家庭以及社会组织多元融合的“养老护小”体系已逐步取得成效。
全区目前共有7家养老机构,均实现医养一体、康养一体,共有床位1543张,可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长期托养和康复护理刚需,累计常态化运营的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78个,包含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7个、老年助餐点26个、“嵌入式”小微机构10个,城市社区基本形成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农村社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受益老人达到了2.6万人,可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十助五十项”服务,打通居家和社区服务链条;将专业站点服务延伸至居家,提升居家服务专业度、丰富服务项目;建立空巢独居老年人常态化探访关爱机制,为950户农村空巢独居老人家庭安装了一键呼叫和烟感探测系统,重点空巢独居老人每日电话问候、每周上门探访1至2次;组建共享助老团队,实施“志愿共享”等行动,引导社会力量构建志愿关爱网络。
亭湖区在城市社区建立以独立运营的“长者幸福食堂”为主,“社区食堂+长者食堂”“中心带站联点”等多种形式为辅的老年助餐模式,全区累计新增示范性“长者幸福食堂”27家,建成助餐点61个、代餐点90个,可为周边约3万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城市社区初步形成了“15分钟”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在农村社区推广“1+N”老年助餐模式,即采取中心厨房分级配送、村级食堂堂食、志愿者配送入户等方式,就近就便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首批1个中心厨房、5个助餐小院运营半年来,日均就餐老人超过200人次。
亭湖区在“统筹0-6岁育幼资源”方面多措并举推进育幼一体化建设,建立了由教育、卫健“双牵头”,多部门各板块“多联合”的工作推进机制,一同推进“幼教托育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系统搭建“2+1”政策框架,持续打造“优学在亭湖”“健康在亭湖”品牌。2023年、2024年连续将托幼一体化建设纳入全区“揭榜挂帅”攻坚事项,逐渐形成了以全域覆盖型、公民双驱型、数智服务型“三型”托幼一体亭湖模式,用心用情呵护好“最柔软群体”,为“最柔软的群体”提供方便可及的“托”和专业可靠的“育”,“幼有所育”正向“幼有善育”蝶变跃。
全区托育服务机构已达52家,其中公办托育机构21家,指导建设普惠性民办托育机构31家,总托位数达2846个,每千人托位数达4.2个,均居全市第一。
2024年4月,黄山路托育园被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授予“医育结合托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8月,新洋街道幼儿园、万户新村托育园、蒙特梭利幼儿园已被评为“江苏省普惠托育机构”。近两年来,后关路托儿所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性托育机构”,区实验幼儿园被评为“江苏省普惠托育点”、黄山路托育园被评为“江苏省社区托育示范点”、立铠托育园被评为“盐城市普惠托育点”,群众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便利、普惠、高品质的托育服务。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亭湖区正不断织牢织密的“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线传真
射阳:医养融合,共筑桑榆安康梦
养老问题关系千家万户。近年来,射阳聚焦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开展“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打造集文化、娱乐、保健和疾病治疗、护理于一体的养老机构,满足老人养老和医疗护理的双重需求,让养老更有温度。
携手共进,医疗护航显温情
射阳县的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积极与周边医疗机构牵手,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镇级卫生院为特困供养机构开辟绿色通道,确保老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得到救治。机构会定期邀请医生上门巡诊,为老人们进行常规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此外,对照协议,还会请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健康咨询、康复指导等服务。
在特庸镇敬老院,李大爷在下午自由活动时突然感到心脏不适,通过绿色通道,他迅速被送往附近的医院,并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李大爷说:“多亏了这个绿色通道让我能及时得到救治。”
“医生会定期来给我们检查身体,还告诉我们要注意什么,心里特别踏实。”住在新坍镇敬老院的张奶奶说,院里定期特邀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来为老人进行义诊,给他们测量血压血糖,做心血管、心电图、心肺功能、听力与视力检测等多项的检查。
完善功能,医疗保障蕴贴心
部分养老机构已获得医疗执业许可,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这些机构内部建立了老人身体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病史,实现了健康状况的动态跟踪。齐全的医疗设施设备让老人就诊更加方便,不出机构就能接受基本的医疗服务。
住在临海镇敬老院的王爷爷患有高血压多年。机构根据他的健康档案,为其制定了专属的饮食和运动方案,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机构还特地请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为老人做细致的检查,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王爷爷高兴地说:“这里的医护人员对我的身体情况了如指掌,照顾得特别周到,我觉得很安心。”
近日,四明通洋敬老院也组织院内老人一同前往镇卫生院进行了全面的体检,所有老人进行了心电图、B超、血常规、尿检等项目的检查。老人们不用再跑到县里检查,缩短了他们的看病距离。
多元服务,关爱传递暖人心
射阳县的医养结合实践不仅注重医疗保障,还通过多种形式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向老人普及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举办老年人养生小课堂,传授养生之道;为老人定期体检,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在海逸祥托老院内,一场关于糖尿病预防的健康知识讲座吸引了众多老人参与。机构邀请了临海农场医院的资深医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实际的案例和科学的建议,帮助老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刘奶奶说:“听了这个讲座,我才知道怎么更好地控制血糖,以前只是一知半解,这下心里有底了。”
射阳县社会福利院也为老人精心准备了一场养生知识讲座,向老年朋友们传授养生保健的秘诀,包括如何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如何识别并有效预防感冒、咳嗽等小毛病等。此外,专门设制的互动环节,鼓励老年朋友们积极提问、面对面交流,解决他们健康方面的疑惑,让每位参与者都能满载而归。
如今,射阳县的医养融合模式已全面覆盖全县28家养老机构,为老年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筑牢坚实保障,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