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一碗热饭、一份热菜、一盅热汤,是关系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老年人福祉的民生实事。近年来,建湖县委、县政府将推进城乡老年人助餐服务作为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围绕“15分钟为老助餐一张图”的总体规划要求,坚持“三聚焦三坚持”,多元化推进全县长者幸福食堂的建设和运营。首批建成的12个长者幸福食堂累计为3000多名老人助餐3.5万人次,用舌尖上的幸福打通为老服务的“最后一米”。
聚焦布局布点,坚持因地制宜构建助餐网络
建湖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建设路径,因地制宜构建为老助餐服务网络。一是独立建设型,打造老年人专属食堂。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和有意愿的组织或个人,利用社区闲置用房,单独建设长者食堂,研究开发特色老年餐,并根据老人需求发展送餐。二是功能拓展型,依托养老设施设立助餐点。将触角延伸,依托已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设置老年人助餐点。三是社会合作型,依托中式快餐店设立老年助餐专区。选择有资质、有爱心、有实力、供餐条件较好的餐饮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利用现有的人员、配套设施和就餐场所,由县民政局统一规划,设置老年人就餐专区,根据标准和要求提供老年助餐服务。
聚焦多元多层,坚持形式多样探索发展路径
为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助餐服务体系,建湖县分别采取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办民营、和餐饮店合作运营等方式,积极探索尝试不同模式的运营效果,全力保障助餐项目顺利实施。目前已运营的12个长者幸福食堂,其中仅2家由社区运营,其余10家均实行社会化运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由第三方专业机构、餐饮服务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共同参与,推进老年助餐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大大降低了财政投入成本。
同时,建湖县通过合理制定补贴标准,将资金补贴与建设成本、不同类别老人的助餐次数挂钩,实行差异化、递进式补贴政策,以充分调动运营方的经营动力,促进助餐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不同模式建设的老年人助餐点,按照其实际建设成本,给予3万-10万元的差异化建设补助,按各助餐点实际运营情况给予最高10万元的基础补贴和10万元的优质服务补贴;并按老人类别分别给予每餐2元、3元、4元的助餐补贴和4000元/年的运营奖励;引导各助餐点利用基础性补贴对老人就餐进行再补贴,让所有老年人既要吃得起,更要吃得好,用一餐饭的暖心温度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聚焦线上线下,坚持数字赋能强化服务监管
为了实现全县老年助餐数据的实时、精准掌握,加强助餐服务全流程监督,保障资金使用规范合理,建湖县通过充分运用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结合线下不定期检查督导,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并进,实现助餐服务的精准监管。一是研制开发助餐小程序。依托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研制开发了建湖智慧助餐小程序,由用餐对象申请端、助餐点供给端、民政部门管理端三个模块组成,实现老人“信息录入、点餐结算、补贴监管”等功能。二是推行刷脸就餐。县民政局统一采购人脸识别面板机,配置到各个助餐点。老人首次就餐只要将身份信息和人脸信息录入,系统便能自动识别老人类别和补贴标准,每次就餐时只要刷一下脸就能就餐,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有效规避了传统刷卡就餐可能存在的转借刷卡、只刷卡不就餐等监管问题。三是实现全网通行。为了便利老年人的就餐需求,建湖县通过智慧助餐小程序与各助餐点人脸识别系统的无缝对接,打破了地域的壁垒,实现了县内所有助餐点数字化管理,老人只要录入一次信息,便能在全县任一助餐点就餐并享受补贴。此外,县民政局还通过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动态跟踪监管,定期考评,确保助餐服务工作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2023年,建湖县计划再新建20个标准化长者幸福食堂,城市社区助餐点实现全覆盖。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建湖县将持续推进“15分钟为老助餐一张图”,按照“镇街中心食堂+社区老年食堂+邻里助餐点”的“金字塔”建设模式逐一编制,到2025年,“镇街15分钟为老助餐一张图”全面落地;高水准加强老年人助餐点运营,通过优化提高老人就餐补贴和运营单位运营补助标准、持续推进公建民营等措施,逐步实现长者幸福食堂的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运营;高品质加强老年人送餐服务,通过全面组建送餐团队、构建老年送餐配套政策支持、成立督导组对老年助餐送餐进行全面监管,让所有老年人充分享受到长者食堂带来的幸福“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