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资讯 > 民政动态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困难群众更有获得感
——全市民政工作•社会救助篇

发布日期:2023-02-19 17:39 [ ]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2022年,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持续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社会救助及时有效。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83万人,发放低保资金6.61亿元。供养特困人员2.97人,发放救助供养资金4.53亿元。保障困难残疾人10.47发放生活补贴6.5亿。保障重度残疾人10.56发放护理补贴1.57亿元。实施临时救助1.67人次,发放救助金2215.67万元。两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3756.24万元,四次发放一次性物价补贴3280.26万元,惠及78.73万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99人次,为56名长期流浪乞讨人员办理了落户手续。建成4个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挂牌成立市民政精神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和民政精神卫生福利医院       

体制机制积极创新。实施民生托底救助三项保险,累计投入保费2.89亿元,惠及困难家庭3.2万余个建立特殊困难群体走访日报机制,为每名特困分散供养对象、重点空巢独居老人明确两名挂钩责任人,每天汇总关爱巡访情况亭湖区构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管理新机制,被评为全省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滨海县试行社会救助容缺审批盐都区打造都来助救助服务品牌

 信息化建设不断扩容。汇集人社、住建等30多个部门相关数据,建设大数据中心,与公安、医保、司法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实时联动机制,推动各类保障数据的动态调整和及时比对。广泛印发民政服务政策明白卡、二维码,宣传民政政策,传递民生温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2023年,全市民政系统将继续深化高质量现代民政体系建设,坚持精准高效,着力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推动部门协同,围绕扩围增效,创树服务品牌,建立社会救助大网络、大格局。

提高救助精度。用好“金民工程”系统和现有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内部信息联网体系。畅通跨部门信息共享、交叉验证渠道,实现与所有部门的“实时比对”,最大限度防止错保、漏保。加强救助专项资金使用的审计与绩效评价,守护好每一笔救助资金。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创建8个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

拓展救助广度。开展社会救助“省内通办”,确保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均能及时享受救助。适度扩大救助范围,放宽认定条件,提高保障标准,丰富救助方式,建立“物质+服务+保险”的综合救助模式。发挥“爱心驿站”项目品牌效应,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微难题,满足微心愿。常态化排查特殊困难群体,加大四级干部入户走访和第三方入户调查力度,多渠道动态掌握需救助对象信息。

彰显救助温度。主动监测、主动协调、主动帮办,对群众反映、信息比对、走访发现的所有问题,都第一时间确认解决。推广容缺审批机制,推行信用先行智能审批。建立容错免责机制,梳理救助领域14条容错免责情形。

来源:市民政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