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拿到新房钥匙,70多岁的姚正云乐得逢人便说:“真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天,是建湖县冈西镇徐王村第二期新型农村社区分房,104户村民拿出新房钥匙,感觉就像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打造农房改善升级版,释放乡村发展新潜能。建湖县以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的抓手,切实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举解决了“一边帐面上实现全面小康,一边让农民居住在矮破旧房子里‘被小康’”问题。建湖县委书记陈平说,农房改善面广量大、任务繁重、越艰难的任务越要高质量完成,只有带着党和政府的诚意和智慧,统筹谋划,精准发力,才能让群众“住上好房子,幸福一辈子”。据建湖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介绍,自2018年以来,建湖县已先后改善农村住房近万套,7000多户农民已搬进了“清一色”的两层小洋房。
问需于民,让群众满意
建湖县的农民住房大都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房屋老旧、结构差、安全性低,且布局分散,严重影响形态面貌。“2018年初,镇党委组织机关干部下村调查,征求群众改善住房意愿,发出11000份调查表,一统计仅有90%的群众愿意改善住房。”建阳镇党委副书记陈占林记忆相当深刻。“当年我们全镇就有近千户农民选择进城入镇,460户农民选择进入新型社区,316户农民选择货币化安置。”
坚决不建农民不满意、不需要、不适用的房子。拆不拆、搬不搬,全由群众说了算;怎么补、补多少,全部公示上墙;新房子怎么建、建在什么地方、如何建,全由群众讨论……。建房选址、户型设计、建设施工、后期管理,建湖县始终将“群众满意”贯穿于农房改善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
西尖村是全县率先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的试点村。该村位于阜建高速和宝恒大道交叉地带。在讨论社区选址时,党总支先后召开十多次群众代表会,拿出了几次选址方案,最终80%以上的群众要求建在向阳大道阜建高速西100米处。为让群众住得更舒适,党总支充分尊重群众生活习惯,充分考虑农村社区老年人生活居多的特点,新建农房均以二层为主,户型则以农民家庭人口和人口结构合理确定,一般三四口之家新房面积在110平方米左右,设计“三室一厅一橱一卫”,五口以上之家则设计“四室一厅一橱一卫”,新房面积在130平方米左右,每一种户型都设计一个面向朝南的15平方米左右的小天井,好让老人冬天在小院内晒太阳,夏天在小院内纳凉,同时能让闲适的村民在小院内“端着碗”和邻里聊天拉家常。
用心用情,让房子建得有质量更有温度。建湖县在农房改善中,始终把建房质量放在第一位,每个社区在建房时都聘请专职监理,同时推选1—3名懂行村民进行全过程监督,保证每幢新房能抗震7级以上,60年“不走型”。特殊困难群体怎么安排住宅,始终是党委、政府的深切牵挂。建湖县委、县政府要求各新建社区首先要关顾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和空巢、失独老人,在特殊困难群众购房超面积补贴和选房、分房时优先予以考虑和安排,力求让其“购得起、住得起、有尊严、享温暖。”
传承保护 让乡愁更浓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湖县坚持“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挖掘,在挖掘中传承”真正能让群众住进新社区“听得到乡音,记得住乡愁。”县委、县政府要求各镇区在建设新型社区中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严禁“强拆强建”,充分尊重当地风土人情,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发展相融。建湖县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域内沟河纵横、水网密布,因此在新型社区整体布局上,该县紧密结合地形特点,不搞“排兵营”,在建设外貌上借鉴古村落、古民居,彰显“白墙黛瓦、红门庭院、绿篱花香”特色,每个新型社区不搞“千篇一律”,致力“一村一品”、“一区一特色”。庆丰镇是建湖杂技的发源地,“十八团马戏”已有数百年历史。该镇在建的新型社区均融入杂技元素,让群众在居住的新型社区里感受到了杂技艺术的魅力;九龙口镇借助境内国家4A级湿地公园的优势,着力打造小沙庄渔家风格,使新社区与“九龙墩”、“水寨”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建阳镇是南宋左丞相陆秀夫的故里,该镇在建的7个新型社区均融入秀夫文化,让陆秀夫忠贞报国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
把独具韵味的乡愁嵌入砖瓦草木。建湖县注重把“记忆符号”注进新社区,古樟木、老槐树、青松翠柏等乡土树木植进了社区,石碾、石磨、石臼、石狮、拴马桩等老物件摆放在社区的醒目处,既还原了当地的历史风貌,更让社区居民见物思贤、记住了乡愁。千百年的风土人情与现代新生活叠加,努力让进入新型社区的农民“吃有去处、玩有去处、乐有去处。”在建湖县各新建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宴会厅、居民大会堂、居民健身广场……,一应俱全,住进新社区的农民足不出区就能享受到幸福生活的“最大空间”。农房改善不仅让农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好房子,更让农民在新型社区里享受到了浓浓的乡愁。
创新发展,让百姓更富
既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更要让农民装满钱袋子。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建湖县始终把创新发展作为立足点,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带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根本性改变的有效路径,以富民增收为主攻目标,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增收向导,富民引领。在空间上,新型社区尽量“靠近田,贴近厂”,做到镇村布局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多规合一”,同时统筹产业支撑,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和旅游园区“三园”进行科学布局;在劳动就业上,尽量考虑群众“能顾家,又挣钱”,依靠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引导农民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让农民真正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在生产发展上,建湖县注重挖掘经济薄弱村土地资源潜力,将农房改善退宅还耕土地与道路、田埂、废弃沟塘及十边隙地进行综合整理利用,既盘活了土地存量,又让农民通过复垦土地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全县二年多时间通过农房改善新增土地1万余亩,20多个经济薄弱村通过盘活土地存量摘掉了贫困帽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让农民告别了“故地”,原先的承包地经政府引导后,逐步向能人大户集中,全县近2年时间,累计流转土地20余万亩,兴办各类农场500余个,14万富余农民一半在农场打工,一半到附近工业企业上班,农民打工、上班挣的收入比原先困在“二亩三分地”上的收入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建阳镇新桥村农民游玉早高兴地说,过去一家三口人种6亩地,一年忙到头,只能赚万把块(钱),现在土地流转给大户,手不动脚不动就拿5000(元)多,老伴在小农场打工一年还苦2万多,本人到镇上的企业上班一年又苦四五万,一家人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这让我想都未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