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期盼中寻找欢乐,孤独中学会坚强—探访留守儿童记

发布日期:2016-06-16 19:17 [ ] 浏览次数:

    这是一个周末的午后,孩子们都已放学回家,我们通过一位小学老师的介绍,前去探访三个留守儿童的家庭。

 

在思念中成长

每天放学回家,邵艺婷几乎都要与父母通话,有时,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今年初,为了让邵艺婷能够安心在家读书,奶奶蔡玉洁在她的卧室安装了电脑,开通了无线网络,她与父母的联系更方便了。不仅可以说话,还能视频,“就跟见了面一样”,蔡玉洁说。

邵艺婷是幸福路小学三年级(6)班的学生。2013年,爷爷因病去世后,奶奶蔡玉洁来县城打工,结识了现在的丈夫戴万林,邵艺婷随之迁入县城读书。而他的父母当年则去了南通打工,父亲邵伟帮人家送牛奶,母亲赵虹替人家看门市。

今年“五一”放假,赵虹应父母的要求,抽空回家帮忙收大蒜。邵艺婷知道后,第二天一早,就催促奶奶送她去见妈妈。在外公外婆的家里,见到妈妈的邵艺婷兴奋不已,陪着妈妈一起,帮助外婆挖了很多大蒜。下午,赵虹想乘车赶回去上班。但邵艺婷紧抓住她的手:“妈妈,我要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看到女儿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赵虹心一软,陪着女儿回到县城,在婆婆的家里又住了一晚。

没有父母的陪伴,邵艺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她是班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习非常刻苦用功,成绩一直居于前列,是班上的副班长。因为她每天早晨都是第一个到班,班主任还把班级的钥匙交给了她。一次,邵艺婷得了肠炎,奶奶把她送到医院挂水,并跟老师请假,让她休息一天。可是,挂完水后的邵艺婷又悄悄回到教室,她怕耽误了自己的功课。

不久前,学校进行期中考试,邵艺婷的语数外三门成绩分别考了91、95、93分。就是这样的成绩,她还向妈妈检讨,“因为粗心,考了一个谁都不满意的成绩”。她请妈妈相信,“我一定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你们看”。

 

带不走的牵挂

下午放学,刘奕走过学校门岗,门卫给他一个包裹,看到快递单上那个十分熟悉的名字:周萍,他知道,母亲又给他寄东西来了。打开一看,是一套新款的学生运动服和自己想往已久的读物《昆虫记》,他抑制住激动的心情,把衣服和书放回包裹里,匆忙往家跑。

刘奕今年12岁,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刘建华在他刚过周岁的时候,就将他丢给了爷爷奶奶,带着母亲出去打工。6岁那年,父母离异。父亲刘建华留在苏州打工,母亲周萍远嫁徐州。

母亲周萍的老家地处苏北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乡村,是父亲刘建华职校上学时的同学,因为家里穷,周萍上学时全靠刘建华资助,毕业时拖欠的费用也是刘建华家给付的。

结婚后,夫妻俩带着家里辛苦挣来的几万元出去闯荡。“在外五六年,不但将带出去的几万元花光了,也把家庭搞散了”,父母的婚变,让刘奕的性格变得内向、沉默寡言,常常会在深夜,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泣。

改嫁后的母亲周萍一直惦记着儿子,每月都会给儿子打电话,询问学习生活情况,需要买啥东西,是否被人欺负,嘱咐他要听爷爷奶奶的话,用功学习,争取将来考个好学校。

由于改嫁后的老公并不接受刘奕。每年暑假,无奈的周萍只得给公婆打电话,让他将儿子送到车站,乘车前往外婆家,在那儿,母子俩便会聚上十多天,这也是刘奕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假期未完,丈夫已在催促周萍回家,周萍带着刘奕上街,把儿子需要的东西全部买好,交给母亲,并叮嘱父亲假期结束,提前两天把刘奕送回爷爷奶奶那儿。

“每一次离别,都是一次伤害”,临走那天,周萍没有跟儿子招呼,她不想看见孩子的眼泪,自己悄悄地乘上了回家的长途汽车。

 

黄昏里的守望

下午4点,还没到放学的时间,74岁的张成德已经早早地站在学校的门口,不时向小孙女张亚笛所在的教室张望。当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纷纷涌向门口的时候,他从家长群里使劲地往前挤,不是要寻找亚笛,而是想让亚笛发现他,因为他个子高,但视力不好。

张成德今年74岁,曾任乡镇卫生院院长,妻子吴爱莲,75岁,做过外语教师。两位老人共有3个孙女:大孙女张亚楠,26岁,正在英国留学;二孙女张亚竺,17岁,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一;小孙女张亚笛,12岁,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由于两个儿子长期在外工作,3个孙女从小就由退休后的两位老人抚养,张成德负责上学接送,蔬菜购买等,吴爱莲负责生活照料和学习辅导。

大孙女张亚楠4岁时跟随两位老人生活。1994年,大儿子从纺织厂下海经商,后来被人骗走1000多万元,夫妻俩将张亚楠托付给了两位老人,外出打工。“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养了她18年,直至金陵学院毕业,被她母亲送去英国留学”,提起大孙女,吴爱莲充满了无限的想念,“亚楠每次回国,都来看望我们”。

二孙女张亚竺是二儿子的女儿。父母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在连云港工作,由于那里的教学质量不如老家。父母也将女儿交给了两位老人。连云港离老家很近,两个小时的路程,父母经常回来探望女儿。寒暑假期间,张亚竺跟随父母到连云港一起生活。

小孙女张亚笛是大儿子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所生,母亲是辽宁抚顺人,在浙江宁波与父亲认识,3岁时,张亚笛跟随母亲回老家生活,5岁时父母分手,由于外公外婆罹患癌症,一年后,母亲将女儿送到爷爷奶奶的身边,去了德国打工。

去年暑假,母亲从德国回来,在两位老人的家里住了10多天,天天带着女儿去书店看书,公园里游玩,商场买衣服。临走那天,母亲叫她好好学习英语,将来带她出国。

由于亚笛年龄最小,又是单亲,两位老人对她特别疼爱。每天下午,爷爷都会提前到校,接她回家。奶奶每晚检查她的作业,纠正做错了的题目。张亚笛学习也很努力,今年,“手拉手”英语手抄报还在学校里得了特等奖。

生意上的打击,两次婚姻的挫败,心灰意冷的儿子对亚笛几乎不闻不问。“我们已经老了”,看着正在认真做作业的亚笛,两位老人既怜慈又无奈。

本该享受与爸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过着和别的孩子一样的快乐童年。因为没有了父母的呵护,他们在思念中守候岁月,在期盼中寻找快乐,在孤独中学会坚强。(大丰区民政局办公室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