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滨海港镇敬老院,就看到崭新的两层小楼排成一排,四周绿树环抱,曲径通幽,景色怡人。院内还配备了会议室、卫生室、活动室、娱乐室、餐厅、浴室等设施,老人居室内还配有彩电、空调等家电。几年前这里还是年久失修,寒天透风,夏天漏雨,设施简陋,交通不便,如今这里已成为全镇鳏寡孤独老人颐养天年的最佳场所,成为该镇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人们说:“在这里吃穿不愁,政府照顾得也挺好,陈助理经常过来问寒问暖,我们晚年生活在敬老院里十分幸福和快乐,感到非常充实和满足,这多亏我们有位好助理。”
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民政助理虽然不算什么官儿,但在滨海港镇上有一位民政助理,全镇的五保老人可当他是顶天立地的大“官”,因为他能为他们分忧解难,无所不问,老人们都当他是最贴心的人,他就是该镇民政助理陈尚生同志!
他,风雨无悔,用脚步拉近了基层干部与五保老人的心灵距离
陈尚生同志原为该镇地处海边的经济落后的红星村担任过两年的支部书记,又于2004年从镇纪检干事的岗位上调任镇民政科员。在村任职其间,他亲身体验了农村贫困群众、弱势群体人员的社会处境和民情诉求,体验到了农村五保老人的酸甜苦辣。因此,该同志自从2004年担任镇民政科员以来,把善待弱势群体当作一生事业的追求,他常说:“五保老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我们民政干部不对他们好谁对他们好。”自组织上让他担任民政助理以来,他仅仅用6天的时间,跑遍了全镇所有五保户,走访中,与五保户谈心,与五保户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诉求,他怕遗忘,就随身带上纸和笔记本,哪位五保户缺粮少衣,哪位五保户住的还是危房,哪位五保户有病有痛,需求医问药,哪位需帮购买日常用品,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事事落实,从不怠慢,与五保老人结下深厚感情。这种寻访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了6年,目前他身边已积累了30余本《民情日记》,哪家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困难,他都一清二楚,如数家珍,他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五保老人,甚至是全镇所有的弱势群体诠释着一位普通民政干部的爱民之心,风雨无阻,别人星期天在家陪妻儿,他常常呆在敬老院陪老人拉家长,他说五保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帮助,更需要亲情的关怀。每周都不定期地到敬老院,到五保老人家中去倾听他们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就这样用脚步拉近了基层干部与五保老人的心灵距离。
他,情系老人,用真心在五保老人心目中树立了基层民政干部的良好形象
他一直把民政工作当作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一直把自己当作是五保老人的贴心人,把自己置身于老人们儿女的位置,真心诚意为老人们排忧解难,特别当他走上民政助理岗位后,看到全镇五保老人住在那样破旧低矮潮湿的小房子里,滨海港镇原为该县临淮、淤尖两个乡合并,原敬老院基础条件差,房舍少且年久失修,环境差,离镇较远,交通不便,百业待兴。当他看到此情此景时,心里真不是滋味,为此让他一筹莫展,几夜都没睡好觉,地方财政又不是很宽裕,如何让五保老人住上好房子,就迅速为重建敬老院忙里忙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安排好面上的工作后,跑上跑下的,早请示晚汇报,努力争取领导的支持。通过调查走访,广泛听取意见后,他没有在原敬老院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是从着眼长远,着眼社会需求的实情出发,高起点规划,一步到位地筹建苏北一流的乡镇敬老院。最终选址在离镇不远、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清静安逸的一个小学校的旧址上。陈尚生组织编制的规划得到镇党委、政府的批准和县民政局的认可后,他立即多方筹集资金,除了向省、市、县争取部分资金、镇政府竭力筹措资金外,他还多次去江南等地争取在外务工创业有成的滨海港籍老板的资金捐助,历经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78万元,在一座废弃的小学校址上建造起4幢136间的五保老人居住生活区。五保老人有双间、四人间卧室,老人自选居住。室内有线电视、电话、空调、自来水、洗漱间具全,院内有文娱活动室、餐厅、会议室、花园、常绿风景树、水泥场地。最终才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另外还有两个五保户住房严重损坏,墙体歪斜,摇摇欲坠,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居住,外面又在下着大雨,他连晚找了4名工人赶修,这让五保老人热泪盈眶,“不是亲人胜亲人,不是儿女胜儿女”。他不仅要让老人们住的好,还要让老人们吃的好,当我们走进敬老院的食堂,没等进屋那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进屋一看,一张显目的菜单挂在墙上。星期一早餐:主食有米粥、馒头、包子,菜是咸菜、豆腐、小鱼…..;中餐:米饭、面条,菜是红烧肉,青菜粉丝,汤是青菜豆腐汤;晚餐:主食是米粥、米饭,菜是….等等,就这样一直排到星期天。在食堂里,敬老院长还向我们介绍说:为让老人们吃好吃饱,陈助理还会定期不定期地到饭点时来查看,还经常来查一查卫生状况,有时还会直接与老人一起用餐,亲自体验饭菜的质量。为不断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使敬老院建设全面发展,他也知道镇里为筹建这所敬老院不易,为减少上级财政负担,他想到发展院办经济,来增强自身发展后劲,他争取土地,带领老人们种菜养猪,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每年收入数十万元,走出了一条以院养院的新路子,深受社会的好评,2008年滨海港镇敬老院被省民政厅表彰为“省级文明敬老院”。
他,满腔热忱,用行动向五保老人传递着党和政府的温暖
他不仅让老人们吃好住好的同时,还要让老人们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我们看到在院内设有活动室、娱乐室,室内象棋、扑克、麻将等娱乐设备。另外,他还经常安排敬老院长搞一些比赛,让老人们过得比在家里还充实,一位大妈告诉我们:“原来不想来,现在来了不想走啦”。难怪吸引了原来有顾虑不想入院的部分老人,入院老人由三年前的35名增加到2009年的110人,占五保老人总数的53%。陈尚生任职以来,他不会高谈阔论,不会豪言壮语,但他会用自己的点点滴滴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五保老人的信任,两年前初夏,已连续下了多天的雨,一天清晨,身任镇民政助理的陈尚生没叫醒正在病中的妻子,自己动手泡了碗方便面,吃完后立即赶到镇政府,用摩托车将一袋25公斤的救灾大米送往远离镇政府3公里之外的联合村的五保老人李英家。当时,77岁的李英老太太还未起床,听到敲门后起床开门一瞧,看到陈尚生一大早就送来一袋大米,已经丧儿的老人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这只是民政助理陈尚生同志关爱五保老人的一幕小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诉说着自己对五保老人的爱,搭建着党和百姓之间的桥梁,时刻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五保老人的心坎上。